孝义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曾子孝母与家风传承 [复制链接]

1#
武汉白癜风研究所 http://www.qfl168.com/

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到“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再到那首唱遍街头巷尾的《常回家看看》,无一不诉说着中国人对家的眷恋和难以割舍的情结。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充满温情和智慧的传统家风故事也总是最能打动人心。良好的家风、家规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

曾子孝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曾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后世儒家尊称他为“宗圣”。他主张以慈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其孝道思想至今仍具有极其珍贵的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曾子就进山打柴。有一天,他出去的时候,母亲一人在家。刚巧家里来了一位拜访曾子的客人,由于母亲是一个传统的老人,未曾见过世面,她一下子变得手足无措。而且家里很穷,没什么可以用来招待客人的。这时候,母亲只能“噬指”,因为她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恰巧在同一时间,在山上打柴的曾子感觉到自己的心一抽一疼。曾子立刻就想到是不是母亲有什么事情,是不是母亲在呼叫我。于是,曾子就赶紧背上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回家中。曾子跪问母亲,刚刚我的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么事情?母亲就说,刚刚有客人忽然来到,我没有办法,不会说话也担心说不好话,我就只好咬着手指盼你回来。

这个故事在《曾子》《论衡》《搜神记》和《孝子传》中均有提及。“百善孝为先。”“孝”乃是中国文化之根。孝: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上一代与下一代合为一体,才是“孝”,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尊重,“慈”则突出了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于此“慈孝”是家庭树立家风家训的根基。

“曾子孝母”在形式上体现了“父母呼”与“父母命”的行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父母与子女的“父母呼”的亲感描述。另一方面,从内涵上呼应了“尊亲”的孝、“不辱”的慈和“能养”的慈孝。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由此可知,在慈孝家风环境下成长,受到了孝义的熏陶,所以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会变得孝顺,并把孝顺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这里的空气弥漫着孝义之风,这里的土壤提供了慈孝的养分,因而涵养了崇善、向孝、尚义好家风的子孙后代。

历史和事实证明:孝乃德之根本。无孝则无德,德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是和谐社会的必需。慈孝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支撑。慈孝文化构成了家庭伦理中最核心的内容。慈孝文化的核心是“父慈子孝”。即指父母对儿女慈爱,儿女对父母孝顺。每一位儿女都应该自觉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家规家训中的慈孝精神,做到对父母长辈孝顺有爱、对爱人朋友慈爱有度、对子女后辈严慈共济。从自己做起,以身作则,从身边小事、善事做起,大兴慈孝友善之风,为建设慈孝家庭、和谐社会作出表率,让扬慈孝抑腐败的新风气不断扩散,让父威有慈、子顺孝家的优良传统美德继续普照中国大地,滋养中华儿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