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爱琴魂牵梦绕中阳楼 [复制链接]

1#
轻度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338927.html

我的娘家住新庄村,旧城北2公里的村庄,天晴的时候,站在村里开阔处,远远就能望见高耸入云的中阳楼。最早对中阳楼有感觉的是两三岁听母亲讲故事:有三个在外投宿旅店的人,都想睡在火炕的里面,也就是最暖和的位置,于是就比赛,谁说自己家乡好,谁住最佳位置:汾阳家说:汾阳的塔,离天还有二尺八;介休家说:介休的灰碴坡,离天还有一喳多(一掌伸开);孝义家说:孝义的中阳楼,半个还在天上头。这样孝义人赢了,住在了火炕最里面。

最疼爱我的姑姑住在旧城最南端的铁匠巷村,七、八岁后开始独立进城,穿过中阳楼,一直往南,回头看不见中阳楼了,就快到铁匠巷村了,下午从村里出来,看着中阳楼往回走,就能回家。有一年正月里带着妹妹们去马庄营走亲戚,调皮的三妹嫌大家走的慢,一个人先跑了,跑着跑着就走错了路,我们没追上,结果只有五、六岁的三妹就看着中阳楼,走到中阳楼底,然后回了家。
  

10岁左右的我曾经爬上中阳楼的底座,然后爬上楼梯,看到绿绿的象是蛇一样的雕塑,吓得爬了下来。之后再也没敢有攀爬的念头。

考上大学后,离家太久了,总是做着回家的梦,梦里总是找不到回家的路,总是梦见找不到中阳楼,或者中阳楼底有城门,城门关了,就回不了城外的家......

上班了,做了文史工作,对中阳楼的名字产生了兴趣,为什么叫中阳楼,而不是别的名字?东汉末,南匈奴五部入居离石、中阳等地后,三国曹魏政权迁中阳县治于今孝义旧城,故置此为中阳县

东汉时期,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在汉政权安置下逐步内迁,并与汉政权共同担负起抗击北匈奴的重任。建安二十一年(年),曹操将南匈奴五部安置入居于今山西的中西部地区,即左部居太原兹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兴;中部居大陵。由于这次民族大迁徙的原因,曹魏政权将中阳县治所东迁至今孝义市境,旧中阳县地并入离石县。

这样在山西政区沿革史上就前后出现过两个中阳县,一个为汉中阳县,在今中阳县境;一个为魏中阳县,在今孝义市境。两个名同实非的中阳在古代文献中造成了不少混淆和误解,尤值得我们认真区分。例如,《水经》所载:“(河水)又南,过中阳县西”,这本是指黄河南经汉中阳县治的西面。而郦道元却以魏中阳县的方位去批驳这条经文,他误注道:“中阳县城在东,东翼汾水,隔越重山,不滨于河也。”郦氏错误的原因便在于他只知魏晋,不知有汉。还有《后汉书·鲍永传》:“更始封为中阳侯。”唐代李贤注道:“中阳,县,属西河郡,今汾州孝义县也。”他同样也把汉中阳县错置于孝义县了。

另外,《孝义县志》在解释“中阳”的地名含义时,仍然以孝义当地的环境去附会:“汾水之阳,是邑中处,故名中阳。”实际上我们应把考释的目标转向庞家会的中阳古城遗址,这里才是“中阳”的发祥地。中阳古城地处南川河河谷平川中部的最开阔地带,河水流经其西南,城址恰当其阳,是所谓“中阳”。可以看出,当年这座城址的位置确定,曾经过先民们充满理性的审视与相度,仅从“中阳”二字中就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代环境科学适中居中、负阴抱阳的智慧光华。

据碑记载,中阳楼始建于汉魏,元大德七年地震坍毁,何年复建不详,清同治七年()又遭雷火,清宣统元年()重建,解放后县政府拨款,分别于年,年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全面修葺。中阳楼是晋中和吕梁地区保存至今结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楼式古建筑,是孝义市历史街区及重大繁华贸易区的标志性建筑,不仅再现了这一地区市楼的建筑风格,而且反映了这一区域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商业盛衰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楼内藻井富丽华美,结构合理,建筑彩画色彩艳丽,绘有封神榜、水浒传、岳飞传等有关人物故事,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年,新疆文明办主任联系到我,说他的父亲多年背井离乡,给他讲的最多的是中阳楼,他希望能回老家祭祖。我带他回了村,见到了村里的老人,以孝义特有的祭祀方式祭奠了他的先人,然后又带他到旧城看了中阳楼,了却了他及代表父辈的心愿。回新疆后写信表示感谢,他的父亲也很欣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