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初唐孝义之家恪守孝悌胸怀仁义却不得
TUhjnbcbe - 2023/11/6 20:53:00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导语:《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通“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悌,是自古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市井小民共同的立身准则,但时至今日,很多人对“孝悌”的看法已然发生改变。比如,鲁迅便认为元代郭居敬辑录前人事迹编成的《二十四孝》其实是一种封建的孝道,不值得今世宣扬。诚然,历史上许多被广为传颂的“孝行”时常会挑战今人的价值观,不可否认其中含有大量的糟粕,但能否就此便彻底否定所有古人的孝行,并认为倡导孝悌是在号召大众照搬古人行为?答案是否定的。“孝悌”虽只有两字,世人对它的理解却千差万别。很多人以为“孝悌”就是无条件地照顾双亲的利益,但其实孝悌的根本目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就是“仁者爱人”。倡导孝悌,并不意味着模范古人行为,而是要从古人孝行中学到其内心的良善。尽管很多世人耳熟能详的孝道故事——比如“郭巨埋儿”——事实上早已背离了孝悌“仁爱”的内涵,误导了无数后人;但历史上还是有不少能真正从“孝悌之道”中迸发出“仁爱”光辉的人物事迹,下面要讲的初唐刘氏一家就是如此。刘氏一族世代为官,但到了唐朝才显赫起“宁失不经”的刘德威刘氏的事迹要从刘德威讲起。刘家世居徐州彭城,到了刘德威这一代时已是隋末乱世。最初他在隋将裴仁基麾下任职,后来裴仁基投靠李密,李密又归降唐朝,于是他也成了唐朝官员。他为官“以廉平著称”,深受爱戴,因此“百姓为之立碑”。贞观年间,刘德威被提拔为大理寺卿,主审牢狱。某次,太宗问他,为何近期各地关押的犯人数量骤增。本就打算上谏此事的他立刻说道:“往昔律法规定:‘误抓无辜者入狱的官吏减三等判刑;误放有罪者出狱则减五等。’新律却规定:‘官员误抓仁人不入刑,误放则判重刑’。因此,官吏们大肆抓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已”。接着他引用《尚书》建议道:“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太宗深以为然,因此无数无辜入狱者得以解放,《旧唐书》对此激赏道:“德威奏议,练刑名之要,俾长秋卿,美哉!”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刘德威“宁失不经”的建议体现了“仁者爱人”,而他“仁”的根源其实正与有子的话相契合,即“孝悌之道”。当初刘德威还未崭露头角时,便以孝义闻名乡里,而且时常拿出微薄的收入接济亲族;升任刑部尚书后他一如往昔,“所得财货,多以分赡宗亲”。如此重视孝悌之道,使刘家“闺门友穆”,而这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儿子刘审礼。刘德威劝谏唐太宗仁孝立身的刘审礼刘审礼自幼丧母,成长道路上受到了父亲刘德威的深刻影响,这使得他不仅选择和父亲一样投身*旅,在“孝悌之道”上也与之一脉相承,甚至犹有过之。贞观年间,刘审礼升至左骁卫郎将;到了永徽中,他已是从三品将作大匠,兼检校燕然都护。永徽三年(),七十一岁的刘德威过世了,刘审礼去职丁父忧。一般来说,官员丁忧时往往会乘车、骑马带着灵柩送葬归乡,但刘审礼出于巨大悲恸,竟选择“跣足随车”,一路上“流血洒地”,引得行人“咨叹不已”。即使做到这种程度,刘审礼依旧没有彻底摆脱丧父之痛,此后多年,每逢遇见父亲旧部,他总会因思念父亲而“呜咽流涕”。在刘家重孝的家风熏陶下长大的刘审礼,不认为自己赤脚送葬的行为有何特别,此时的他不会想到这番举动后来会被他儿子重演,而且程度更甚。刘德威显贵后曾续过弦,他死后儿子刘审礼待这位进门不久的继母愈发恭谨,对她与父亲生下的同父异母弟刘延景更是“友爱甚笃”。不仅“所得禄俸,皆送母处,以资延景之费”,甚至还请求朝廷把自己袭父荫而来的爵位转授给弟弟,朝廷表示很感动,但认为坏了规矩便拒绝了。刘氏父子两代高官,府中人口远多于前,如此大户人家,成员们相互龃龉的事往往很难避免,但刘审礼以身作则使得刘家“合门二百余口,家无异爨,人无间言”,成为初唐时期一道独特又和谐的一景。唐城影视基地里的唐朝大宅善始难善终人生起伏莫测,世事变换无常。老天从来不会因为某人品德高尚而对其优待几分,有时甚至还喜欢肆意捉弄天下苍生,刘审礼就很不幸地被捉弄了。更让人叹息的是,老天对刘家似乎情有独钟,刘审礼之后,其后代也连遭劫难,这让刘家的故事增添了许多悲伤。仪凤元年(),吐蕃寇边。翌年,高宗以名将刘仁轨为统*元帅,带领由刘审礼等十余名将*和十八万士兵组成的讨伐大*浩浩荡荡地开赴西北御敌。刘仁轨在新罗、百济战场上表现神勇、立功无数,他本以为到了西北也能大展拳脚,没成想来了大半年还是寸功未立。这倒不能完全归咎于他,因为他自前线送来的奏章总被中书令李敬玄驳回,导致他打起仗来束手束脚。出于报复,深知李敬玄不通*事的刘仁轨不怀好意地向高宗建议道:“西边镇守,非敬玄莫可”;高宗以为名将的推荐自有道理,尽管李敬玄再三解释自己不懂兵,高宗只觉得他是谦虚,硬把他推上帅位。此举坑死很多人,其中就有刘审礼。吐蕃崛起后一直都是唐朝劲敌,两国摩擦仪凤三年()九月,唐*在青海遭遇吐蕃大*,刘审礼带领的先头部队最先进入战斗。前*鏖战正酣,握有主力部队的李敬玄却不率*支援,也不绕背包围敌*,完全不知该如何应对的他默默扮演着围观的吃瓜群众。看着独木难支的刘审礼部队被吐蕃*渐渐吞没,李敬玄似是意识到了什么,大喝一声:“逃啊!”,头也不回地脱离了战场。失去主帅的士兵也因为他这惊人之举而*心大散,只得一起逃亡,于是唐*大败而归。刘审礼力战吐蕃,无奈独木难支由孝至仁的刘易从随战报一起传回长安的,还有刘审礼被俘的消息。当举朝上下因战败而陷入惊恐时,刘审礼长子刘殆庶、次子刘易从、异母弟刘延景等刘家成员已自缚入朝,自请入吐蕃赎人。明眼人皆知此时进吐蕃可谓九死一生,但刘家人竟迎难而上,高宗不忍拒绝,最终选择让刘易从西行。刘易从历尽千辛赶到吐蕃,刘审礼却早已伤重而亡。《旧唐书》对此痛心地说道:“审礼仁孝,治行可为世范,卒与祸会,悲夫!”外人尚且如此,刘易从自然更不必说。本来还期待父子相聚的他一时悲恸难忍,跪倒在尸体前“昼夜号哭不绝声”,直至“毁瘠过礼”、双目流血。见此情景,“吐蕃哀其志性,还其父尸”。带着灵柩,刘易从上路了。也许父亲当年的举动深深地触动了年幼的他,此时脑海中久远的记忆化为情不自禁的本能,于是他也决定赤脚送葬,将灵柩送回遥远的彭城老家,而这一次的出发地是吐蕃。这一路,刘易从栉风沐雨、披头散发,东归的步伐却未曾停歇。一双赤足,穿过戈壁、穿过国境、穿过山川关隘、穿过野地荒原,行逾万里回到了彭城。这番“见者流涕”的举动“为朝野之所嗟赏”,朝廷因此专门追赠刘审礼为工部尚书,赐谥号“悼”。刘易从自吐蕃出发,需要经过大片的戈壁时人敬佩于刘家人的品德,送给他们一个称号:“孝义刘家”。作为刘氏家风的优秀继承者,刘易从也做到了“仁者爱人”。比如《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他曾耗费极大心血将州县内常年泛滥成灾的江河改造为灌溉水,周边百姓从此不再受洪水侵袭,感念其功德,百姓们因此自发为他立了生祠。生祠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被老天捉弄的刘家人还是躲不开悲剧。永昌元年(),时任彭州长史的刘易从被诬陷参与谋反,武则天下令将其处斩,并流放他年仅十岁的儿子刘升到岭南。临行刑前,无数百姓、官吏前来送行,并解衣投地曰:“为长史求冥福”。据统计,这些衣裳合计高达十余万,可见刘易从有多么得人心,史书评价道:“易从一门仁孝,举无与比,而横遇冤酷,海内痛之”。求仁而得仁有些人看到刘氏一家因重孝而受到朝廷封赏便觉得他们是在作秀;还有些人看到“孝义刘家”最终惨淡收场便开始怀疑追求孝悌是否有意义。其实这些观点都陷入了误区,那就是把“追求孝悌”当成获得利益的手段,这已然是一种功利主义了。我们倡导孝悌,并非为了追求功利,而是要借助“孝悌之道”来唤醒心中的良善,使大众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中学习到正确的立身之道,并最终推己及人,让整个社会彼此间都融洽相处,成为真正的和谐世界,这恰恰是日渐功利化的今日社会所急需的。这个目标是不是太过于缥缈,太过于理想化呢?事实上,每个人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和谐社会,现实中我们达不到那种程度,就更应该向着它前进,即使身不能至,但心依然向往之。像刘审礼刘易从这样遵从内心良善的人,尽管最终以悲剧收场,但却丝毫没削弱他们所散发出的光辉;相反,悲剧让他们显得更加耀眼。(完)添加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唐孝义之家恪守孝悌胸怀仁义却不得